本文转自:中国旅游报
高雅
□ 本报见习记者 高 雅
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如何用特色文旅产业带动乡村发展?7月24日,中国旅游报社记者跟随中宣部组织开展的“活力中国调研行”青海主题采访活动来到刚察县圣泉湾生态体验区,在这片蓝色的湖区寻找答案。
走进圣泉湾景区,记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游客三五成群地聚集在岸边,举着相机找好角度,迅速按动快门,但拍摄的对象并不是自己,而是水中的青海湖裸鲤,又称湟鱼。
在圣泉湾,青海湖裸鲤数量众多,随着湖水不断“撞”向岸边,放眼望去,颇为壮观。据了解,如今,青海湖裸鲤总量已从之前的2000多吨增长到了12.75万吨。作为我国特有的鱼类种质资源,青海湖裸鲤对维护青藏高原地区生态平衡乃至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我们依托青海湖‘水—草—鱼—鸟—兽’共生系统形成核心生态景观,游客可以在圣泉湾观察青海湖裸鲤洄游、水鸟栖息及普氏原羚活动。”刚察县仙湖旅游投资开发经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保学才介绍,除了青海湖裸鲤,黑颈鹤、大天鹅等珍稀鸟类也会在此栖息,目前已经形成闻名中外的鱼鸟共生生态链。“这种生态景观每年都吸引大量的中外游客以及鸟类专家来游玩、考察。”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景区不仅安排了专业的保洁人员进行垃圾清扫,还有保安实时巡护,对破坏生态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劝诫。“我们的讲解员也会为游客着重讲解环保相关的内容,可以说处处都与环保息息相关。”保学才说,景区设定了最大游客承载量,日游客量超过1万后将进行限流。
游客多了,当地政府决定通过“政府+企业+村集体”模式带动牧民参与旅游服务,让所有人共享发展成果,村民扎西多杰便是受益者之一。今年32岁的他在景区担任保安,尽管刚入职一个月,扎西多杰已经迅速与同事们熟络了起来。“这边的保洁、检票员、司机、厨师大多是我们村的,因为景区发展得好,大家都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刚察县文体旅游广电局办公室主任丛日欣介绍,圣泉湾生态体验区通过草场流转、经营业态共享、定向就业安置等方式,带动冶合茂村实现综合收入超320万元,惠及1135名村民。
站在景区的高处,凭栏远眺,圣泉湾犹如一颗镶嵌在高原上的明珠,澎湃的湖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与游客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美妙的自然乐章,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诠释,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注脚。
“下一步,我们将会持续强化景区基础建设,加强游客服务中心、公共座椅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丰富景区的旅游业态,并做好宣传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圣泉湾,感受生态旅游的魅力。”丛日欣说。
安联配资-配资指数平台-申请股票杠杆-怎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