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地理教师高立洋介绍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在地理学科上的应用
徐汇区超过70%的学校参与人工智能教育探索,智慧课堂等应用已惠及师生超5万人次,培育400名“种子教师”;AI生成的学情分析报告超过2万份,学生作业负担减轻了12%……今天(11日),以“数智新引擎,教育向未来”为主题的徐汇区“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试验区”展示活动上,徐汇区教育局局长周刚用一组数据,亮出徐汇成为“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试验区”的一年成绩单,也描绘了人工智能带给教育的变化。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探索仍在进行中。徐汇区还于今天发布了上海首款基于InnoSpark教育大模型的垂类应用——汇启学,该应用由上海创智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与徐汇区教育局联合开发,赋能更精准、科学的教与学。
徐汇区还发布上海首款基于InnoSpark教育大模型的垂类应用——汇启学
徐汇全区落地十个“AI+”教育应用场景
“宝钢生产部门从上海迁建湛江的原因分析”是一道高三等级考主观题,看着学生们写下的答案,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地理教师高立洋忧心忡忡——有些学生的分析只有“要素拼盘”“地方视角”的单一思维,识别学生的“行书、狂草”字体也很困难,“最能体现学生综合思维的主观题,却因手动批阅效率低、主观性强、缺乏个性化等弊端,成为评价中的难点。”
针对这一难题,南洋模范中学地理教研组携手信息技术教育中心,将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拆解为可量化的评价体系,给几百份主观题案例打上素养标签,训练AI成为“超级助教”,形成集“素养判据-问题诊断-个性练习”为一体的“G-REAL”系统。系统不仅能瞬间批阅几十份学生答卷,还能给出精确到位的反馈意见。如今,即便在大班额场景下,高立洋也能为每位学生定制“素养成长地图”,教师的角色从“统一授课者”变为学习设计师。
正如南洋模范中学校长李啸瑜所说,AI不应再被简单看作附加的工具,而应像空气和水一样,自然融入资源建设、治理决策、教学教研与师生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最终催生全新的教育生态和人才培养模式。
南洋模范中学校长李啸瑜介绍学校AI应用场景如何落地
南洋模范中学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探索,是徐汇区的一个缩影。周刚介绍说,目前,徐汇区已联合20多所高校和企业,共建产学研用联盟,在教学、管理、服务三大领域落地了十个AI教育应用场景,一个全新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正逐渐成形。
学生作业负担减轻12%,告别题海战术成为可能
记者从会上获悉,近一年来,徐汇区研发了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全学段的《人工智能教育读本》,让学生在不同学段都能接受到适切的AI启蒙。全区还重点培养了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400名种子教师,成为AI赋能教育的先行者,把智能技术带进不同课堂。
在中学,全区构建了“区域-学校-班级-个人”四级学情监测体系,为每个孩子定制学习路径。在小学,“作业助手”让作业不再“千人一面”。试点数据显示,学生作业负担减轻了12%,绿色指标相关值提升了9%。
在AI辅助备课研究领域,试点学校参与教师的备课效率提升40%;在AI支撑口语训练教学场景中,参与学生的口语流畅度平均提升了25%。
徐汇区教育局局长周刚介绍全区AI+教育的探索情况
AI动态评估,全区100%实现辅助心理筛查
课堂之外,人工智能也悄然改变教育的“后台”。徐汇区围绕“以智助育、以智助评、以智助管”,推动教育服务更贴心、管理更精细。
据悉,徐汇区整合区内近300个社会实践活动点,根据学生兴趣和经历智能推送,实现“校-家-社”协同育人。在“幼儿户外活动两小时”监测工作中,充分使用园所原有的摄像头资源,加以边缘计算,在师生无感的情况下采集并分析数据,效率和感受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职业教育中,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让学生能在模拟环境中反复演练高成本、高风险操作,技能考核通过率提升至88%,真正实现“上课即上岗”。
此外,AI动态评估机制已实现全区辅助心理筛查100%覆盖。每年,徐汇区为8000多名学生提供生涯规划指导,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
周刚说,“智能体+强算力”双引擎,正为课堂注入新活力,也让教育教学核心环节焕发新生。未来,徐汇教育将坚持以“场景驱动、系统推进、精准落地”为原则,努力让人工智能从教育变革的“关键变量”,真正转化为激发教育活力的“最大增量”。
安联配资-配资指数平台-申请股票杠杆-怎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