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铜仁日报
记者 彭韵霖 实习生 石润
本报讯(记者 彭韵霖 实习生 石润) 近日,位于万山区的朱砂古镇迎来暑期旅游热潮。这座由废弃汞矿遗址改造而成的国家AAAA级景区,凭借独特的工业历史底蕴、凉爽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体验项目,成为暑期游客争相打卡的工业旅游新地标。今年5月至7月底,该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2万余人次,工业遗产与旅游融合的“转型密码”在此得以生动展现。
踏入朱砂古镇,由人工采矿坑道改造而成的“丹砂谷道”灯火闪耀,仿佛穿越时空的“地下长城”;在“那个年代”步行街上,国营照相馆、职工食堂等场景还原着上世纪50至70年代的矿工生活;悬崖玻璃栈道依壁而建,工业遗址的硬朗与现代旅游的活力在此碰撞出别具一格的火花。
“这里的老街保护得太好了,气候比长沙凉快多了,景点集中又有特色。”来自湖南长沙的游客陈女士难掩喜爱,她特别提到景区的食宿服务让人印象深刻,“房间干净,饭菜可口,当地人热情善良,明年一定再来。”从陕西西安来的刘富琦则对“那个年代”步行街感触颇深:“这就是我们年轻时的回忆,仿佛一下子回到了过去,这种怀旧感太珍贵了。”
针对不同群体需求,该景区精心设计多元体验:孩子们在悬崖泳池戏水,老人在复古场景中追忆往昔,还有年轻人喜欢的高空漂流等体验项目。今年暑期新增的“朱砂非遗‘拓福’”“星空夜话”等项目,更让游客体验到工业遗产与文化创意的融合魅力。
三代“朱砂情缘”,转型惠及民生。此地曾为中国最大的汞工业生产基地,汞的储量与产量曾位居全国第一、亚洲第二、世界第三,享有“中国汞都”之美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更是凭借朱砂偿还苏联外债,为国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资源枯竭,当地实施保护性开发,将这里打造成为全国首个山地工业文明主题小镇,使其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典范。
“爷爷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开始在这儿采矿了,如今轮到我这一代接着干,对这份工作特别有感情。”作为杨家第三代淘沙工,杨金昌说这番话时,眼中闪烁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与眷恋。
如今,杨金昌在当地景区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每月能拿到3000余元收入。这份工作对他来说意义非凡:一方面可以就近照顾家庭,尽到责任;另一方面又能继续守护着祖辈们曾经挥洒汗水的这片热土。谈到现在的工作,他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比起以前在外地打工的日子,这里的工作轻松多了,老板待人也很和善,我干得很开心。”据了解,景区的开发不仅为杨金昌这样的老矿工提供了就业机会,还带动了周边140多名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我们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把汞矿遗留的工业遗址转化为旅游资源。”朱砂古镇景区负责人王芳忠介绍,依托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的优势,该景区深挖朱砂文化灵魂,拓展避暑度假、研学写生、团建教育等多元业态,“让工业遗产活起来,让朱砂文化传下去。”
清凉避暑与红色研学相结合,景区的产业链条得以持续延伸。朱砂古镇夏季平均气温为22℃,矿洞内恒温16℃,其“清凉属性”成为暑期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来自湖南、广东、四川、陕西等地的游客纷纷表示,在这里既能避暑纳凉,又能了解工业历史,可谓是“一举多得的选择”。
该景区深度融合红色文化与工业旅游,依托矿山博物馆内的老旧设备、珍贵朱砂石,以及“那个年代”场景所留存的历史印记,生动展现了“中国汞都”艰苦奋斗、为国奉献的精神。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开展研学活动,让青少年能够在实地体验中深入了解工业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我们正在不断丰富并延伸工业旅游的产业链条。”王芳忠表示,未来景区将持续挖掘朱砂文化的内涵,加强工业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让这座承载着千年丹砂文化的古镇在新时代焕发出更为持久的生机与活力。
安联配资-配资指数平台-申请股票杠杆-怎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